2022-02-11 14:13:26Source:药方舟Views:300
01 制药巨头业务调整
2022年以来,已经有不少知名药企在各方面压力下宣布人员调整计划,缩减非核心业务人员,以节约发展资金。大药企如此,小型药企资金更为紧张,人员精简也更频繁。
2月5日,赛诺菲首席执行官保罗·哈德森(Paul Hudson)宣布,预计将缩减约6000人,调整研发管线。
保罗·哈德森表示,赛诺菲正在拥抱数字化变革,精简产品组合,并与地理上的合作伙伴合作,以平衡和减少基础设施,同时改善药物的可及性。
业务调整则主要包括对EUROAPI(原料药公司)的分拆计划,和终止与SangamoTherapeutics(生物制药公司)开发个性化细胞疗法的合作。
1月12日,据路透社消息,辉瑞预计将在疫情结束后,减少其在美国的销售人员。报道称, 此次人事变动,是因为辉瑞正更关注于创新,并将在逐渐数字化趋势下改变与医疗业务人员的互动方式。
可以看到数字化和业务调整或是大型制药企业人员精简的原因。近年来,受到疫情、核心产品专利悬崖将近、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影响,跨国药企业绩压力相对较大,架构调整、人员变动频繁,节约资金、谨慎选择业务发展方向是必然选择。
例如,此前礼来中国区总裁季礼文在媒体访谈中曾提及,信迪利单抗未来的市场将从大医院扩大到中中小型医疗机构,礼来将与信达重新分工。有消息称,礼来的PD-1产品线全国有300人左右,这些员工将全部内部转岗或被裁撤。
02 创新药企断臂求生
如果说,大型药企的调整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小型生物制药企业的人员调整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断臂求生。
1月19日,百济神州的美国合作伙伴Zymeworks Inc ——一家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发布了2022年关键战略重点和展望,同时宣布领导团队的变动。
新上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Kenneth Galbraith表示,为了重新关注公司运营的重点和成本效益,前高级管理团队的10名成员(或50%,包括首席人力官、首席商务官和首席科学官等)将离开公司。
此外,为了配合高级管理团队的人员调整,全公司范围都将进行人员缩减,目标是到2022年底将员工总数缩减至少25%
1 月11 日,万春医药宣布了一项组织精简计划,表示为重点关注公司最高价值的业务活动,正在将其美国员工减少35% ,包括将某些人员重新分配到子公司。目的是扩大其现金储备,并保持长期的可持续性。
据悉,此次重组是在万春医药去年11月收到FDA新药申请的完整回复函后做出的决定。回应函显示,万春医药的普那布林目前临床试验结果不足以支撑其临床价值,FDA无法以现有的临床数据批准该药品上市。
普那布林是万春医药成立后的首款在研产品,同时也是其首个申报上市的产品。FDA上市遇阻对其打击不小,同时也使其与恒瑞医药的合作生出波折。
除此之外,Unity Biotechnology、Gamida Cell、Kaleido Biosciences、Spectrum Pharmaceuticals等创新药企均公布了人员精简计划,节约资金、拉长生命期、押注最具希望的赛道是共同目的。
03 人事调整常态化
实际上,近年来,在医药格局加速变化的大背景下,无论是跨国药企还是本土药企,人员精简、高管变动、业务调整等已经是常态化动作。
跨国药企在业绩压力之下需要进行相应的业务调整,本土传统药企面临的压力同样不小。
以恒瑞为例,自2018年以来,恒瑞进入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的仿制药共有28个品种,中选18个,中选价平均降幅72.6%,对其业绩造成较大压力。在创新药业务发展尚需更长时间的情况下,恒瑞医药在2021半年报中明确提到要“精兵简政”。
这一影响不光涉及基层的销售代表,2021年医药行业高管的变动也很常见。有媒体统计,2021年累计超三百多位药企高管离职,涉及多名董事长、总裁。进入2022年,人员调整依旧频繁,仅一月份就有近30位药企高管辞职。
与此同时,国内的创新型生物医药行业产业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同质化竞争严重,生物医药创新面临严峻挑战。新药研发的风险较高,随着医药行业资本热度的下降,本土创新型生物药企也终将面临和国外创新药企同样的资金问题。为了实现长远的发展,以国内竞争的激烈程度,人员缩减或将成为不少企业最终的选择。
不过,虽然市场竞争激烈,但发展、前进仍然是医药行业的主旋律,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很多专业人才。调整自身能力,适应新的行业需求才能顺利经过这段调整期。
声明:本文系药方舟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