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mpt releas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urrent position:Home pageBestNewsIndustrial consultationPharma talents

杨大俊:筑高堤坝,夯实差异化优势,不止于“活下去”

2022-08-30 16:28:28Source:药方舟Views:104

受益于自2015年来启动的药品审批制度改革、资本市场绿色通道以及医保支付新政等利好,中国医药创新发展整体愈发向好毋庸置疑。从局部来看,各家企业的表现参差不齐,尤其是在“寒气”逼人的挑战下,有biotech选择停工停产,有biotech选择转型做CDMO,也有biotech凭借过硬产品获得不菲现金流……总之,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之所以表现参差不齐,本质是由企业综合自身实力所决定,在此前“猪都能飞起来”的行情中,则不易外界甄别其内功。风口过去,亦是大浪淘沙之时,随着各公司业绩业绩披露,或更易识别谁在践行长期主义,聚焦真正创新,并受到了市场的认可。


亚盛医药创始人杨大俊博士在2020年底与医药魔方交流时,就对外界追捧热门靶点的现象表达了他的看法。如他当时所言,坚持做对的事,即便成功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做创新药,无论是在热潮还是寒流,坚持才是最难的。11个月后,亚盛医药成为近50家港股18A中第8家拥有产品上市的创新药企业,其研发的「奥雷巴替尼」成为中国首个且唯一获批上市的伴T315I突变耐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治疗药物,并为企业创造近亿元营收。

超预期业绩发布后,亚盛医药也对外披露会将资源更集中在处于全球领先的细胞凋亡药物领域。杨大俊对此表示,相比创业的最初几年,亚盛医药已经进入产品收获期,在既“开源”又“节流”的双向举措下调整聚焦,不只是为了“活下去”;更是在夯实团队持续差异化创新的能力,进一步筑高安全堤坝;以实现对员工和投资人负责,并让更多患者获益的目标。


1.png
杨大俊博士
调整聚焦,坚持创新为本的定力
亚盛医药2022年上半年研发投入3.41亿元,与2021年H1基本持平,与早年研发投入保持20%增长略有落差。杨大俊坦言,全球创新和临床价值是公司持续坚持的两大核心战略。结合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变化,公司内部更加聚焦,并将精力集中在更擅长且在市场具有明显竞争力的优势项目。换句话说,创新为本仍然是亚盛医药作为小分子翘楚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身处创新药寒冬的大环境,但好在亚盛医药已经实现了商业化,「奥雷巴替尼」上市半年给该公司带来近亿元的营收,使其能够在围绕“细胞凋亡通路”的原创核心项目上更加有的放矢。即使在扩充商业化团队后,其研发人员占雇员总人数比例仍然高达70%。

作为国内自研能力最强Biotech之一,亚盛医药拥有自主构建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靶向药物设计平台,并处于细胞凋亡通路新药研发的全球最前沿,共有9个已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1类小分子新药,且全部为自主开发,兼具同类首创或同类最佳潜力。

产品管线

2.png


于药企来说,资源永远是有限的。对亚盛而言,“细胞凋亡通路”就是它的基本盘,包括杨大俊在内的多位研发高管,对该领域研究长达30多年,已经建立较为坚实的研发壁垒。该公司针对该通路上的3个核心靶点,开发了5款产品,并在全球布局50多个临床实验,以进一步夯实在该领域的先发优势。

专利布局

3.png


创新药之争,本质是IP(知识产权)之争。无论是昔日药王Humira不断延长其专利期,还是K药与O药就专利争议最后达成和解,亦或是今朝Moderna与辉瑞就mRNA展开的专利大战,其背后皆是底层创新力的较量。半年报披露,截至6月30日,亚盛医药在全球拥有205项授权专利、600余项专利申请,其中约148项专利已在海外授权。


开源节流,“双管齐下”进一步筑高堤坝


「奥雷巴替尼」自去年11月在中国获批上市收到多个权威临床指南推荐,已经进入10个省份、34个城市的惠民保项目,大幅提高可及性。


在国内,亚盛医药与信达生物达成潜在2.45亿美元合作,在中国市场共同商业化推广奥雷巴替尼,以及探索其他产品联用临床开发;在国际化方面,其与Tanner Pharma携手,启动指定患者药物使用计划(NPP),该计划类似海南的博鳌模式。这一NPP项目在尚未获得上市许可的区域为指定患者提供使用「奥雷巴替尼」的机会,目前计划覆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或可加速满足全球临床急需患者的用药需求。


相比于绝大多数的18A创新药公司,亚盛医药可以说是已经具有足够高的“安全垫”,然而该公司似乎不止于“活下去”的小目标。


如果说「奥雷巴替尼」的成功商业化是亚盛医药在“开源”上的重要举措,那其十几年如一日在创新研发上注入的心血,不仅是在对其未来产品池“蓄水”,同时还有望实现“节流”效果。半年报披露,该公司已获得美国FDA授予的2项快速通道以及2项儿童罕见病资格认证,同时还获得16项美国FDA及欧盟孤儿药资格认定。

上述来自全球权威监管机构的认可不仅将为公司节省高达数千万美元注册费用,同时还有望缩短产品在FDA的注册申报审批时间。尤其是2项儿童罕见病资格认证,目前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已经高达5亿美元。杨大俊坦言,如果有大药厂NDA项目需要FDA加速审评的通道,亚盛医药不排除会出售这两张宝贵的“审评券”,以获取更多资金来加速在研品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开发。

亚盛医药账上还有货币资金约为人民币17亿元,接下来的研发目标也比较明确。一方面是围绕「奥雷巴替尼」开展的新适应症探索,比如在急淋和胃间质瘤的应用潜力;另一方面则是深化细胞凋亡药物领域的布局。


细胞凋亡药物是相对小众且风险较大药物开发领域,加之许多MNC相关的临床项目或折戟或无疾而终,成功上市的药物仅有bcl-2抑制剂Venetoclax一款。如前文所述,亚盛医药在该领域布局了多个项目,且临床研究进展也频频亮相国际学术大会。比如2022 ASCO年会披露了bcl-2抑制剂APG-2575在中国R/R CLL/SLL患者中产生了67.4% ORR优秀表现。


2022ASCO上披露的APG-2575临床数据

4.jpg


杨大俊表示,“科学基础、数据导向”是亚盛医药企业文化之一,公司自上而下遵循科学的态度,依靠数据来做决定,并将研发能力视为发展原动力。
不止于“活下去”


在创新药领域深耕30余年的杨大俊不是第一次经历资本寒冬,并且其创业最初几年里遇到的“资本寒冬”比当下更加严峻、更具挑战。久经沙场锤炼之后,在阐述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时,“两方面”似乎已经成为了他的口头禅。

“两方面”,犹如药品需要兼顾“安全性”与“有效性”,也与做投资时需要平衡“风险”与“收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杨大俊看来,做企业也是如此,不能单向思维。

如今行业正处在新一轮调整期,大浪淘沙活下来的企业将会迎来更好发展。虽再次面临行业寒冬,但于亚盛医药来说,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杨大俊表示,公司从研发转向商业化是重要里程碑,未来的管理和评价指标亦是完全不同。尽管亚盛医药在商业化元年取得了不俗业绩,更需正视挑战为提升团队能力带来的各种机遇。


科学家出身的杨大俊,主导并见证公司首个产品的注册申报及商业化全流程后,亦实现了企业家角色的转型。他直言,说他是科学家也好、企业家也罢。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他常在思考,自己于企业、于社会、于时代肩负的责任是什么?

“负责任”,是继“两方面”之后,杨大俊反复提及的三个字。

他承认,创新本身不是时髦,创新意味着失败,创新药开发最难的是坚持。度过寒冬的唯一办法,或许就是坚持做正确和专业的事情。因为资本寒冬对创新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最重要的要有信心,信心源自时代。我们身处的时代趋势是中国生物医药走向世界,为全球患者作出贡献。


声明:本文系药方舟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More Official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