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4 10:12:08Source:医药观澜Views:295
“未来几年,我预判行业会出现去同质化和资源整合两大趋势。一方面,真正有源头创新能力和商业化能力的公司将会脱颖而出;与此同时,协同合作将会是一个新常态。”近日和径医药首席执行官(CEO)曾雳博士接受采访时表示。
如何做到真正具备源头创新能力,和径医药正在躬身探索之中。和径医药是一家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致力于开发传统小分子新药、泛素化蛋白降解药物及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和径医药正在通过与上海科技大学的合作,探索将高校的前沿研究成果产业化,希望走出一条独特的创新发展道路。据悉,基于上海科技大学在小分子药物、抗体类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等方面积累的科技成果,和径医药已从中引入多个新药研发合作项目。日前,该公司研发管线中的一款胚胎外胚层发育蛋白(EED)抑制剂已经在中国申报临床并获受理,即将迈入临床开发阶段。
带着“源头创新,靶点前移”的策略和决心,和径医药将如何发展自己,如何走出未来的创新之路?近期我们采访了和径医药首席执行官曾雳博士。曾雳博士于2021年底加入和径医药,并任职公司首席执行官。他在医药行业拥有超过15年的研发和管理经验,曾先后在全球性药企和Biotech公司等负责产品管线战略规划和运营等职位。
图片来源:和径医药提供
医药观澜:和径医药创立至今已有5年的时间。请问最近一年有哪些新的进展可以分享?
曾雳博士:最近一年,和径医药取得了许多令人欣喜的进展。首先,公司对研发管线进行了优化和调整,把资源集中到重点项目和疾病领域上,并开启了多个“first-in-class”新药项目。近一年,和径医药研发管线中三个进展靠前的项目均达到了预设的里程碑,其中靶向胚胎外胚层发育蛋白(EED)靶点的新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IND)中美双报,预计将在今年年底获得临床试验许可。另外还有两个项目即将确定临床前候选化合物。此外,公司的组织架构进一步发展壮大,吸引了一批经验丰富、视野开阔、信心坚定的人才加入,成为我们的新鲜血液和有生力量。
医药观澜:和径医药基于上海科技大学的创新研究成果转化平台而创立。这样的合作形式使和径医药拥有哪些独特优势?
曾雳博士:大学的研究成果是最具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而目前整个生物医药行业也急需在新靶点、新技术和新模式上大胆尝试和突破。上海科技大学在生命科学方面产出了大量前沿、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为和径医药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创新源泉。正是依托上海科技大学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径医药进一步强化了“源头创新、靶点前移”的策略和决心。也正是拥有了创新的“源头活水”,和径医药能够不受干扰地加速新药项目的推进,发挥“1+1>2”的合作效应。同时,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合作形式,和径医药在成立之初就获得了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肯定和全方位支持,从而得以共同探索这种新的转化模式。
医药观澜:和径医药基于蛋白降解药物开发平台的产品管线目前有哪些进展,展现了哪些优势或亮点?
曾雳博士:靶向蛋白降解技术有望克服耐药性、提高靶向选择性和降解“不可成药”靶点,是一项极富想象空间的新技术,被整个行业寄予了很多期望。但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这种技术还处于产业化早期阶段,面临着成药性等诸多不确定性。
针对当下的挑战,和径医药的蛋白降解药物开发平台做了精心的打造和持续的改进。在挑选新靶点方面,我们从学术价值和临床价值两大维度进行评估和筛选,选择了生物学机制和临床获益明确,且管线竞争更少的靶点,确保我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处于第一梯队;从成药性角度,和径医药将大量的前期知识积累转化为设计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分子的能力,同时通过从PK、药效和毒性等方面的及时评估和不断迭代,获得成药性最佳的分子继续推进;在临床验证方面,我们的思路是尽早和临床研究者沟通,确保从临床一线角度得到反馈建议,进而指导临床前开发。举个例子,在和径医药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研发管线中,目前进展最快的项目是一款针对EGFR C797S耐药突变的临床前候选化合物,其不仅口服利用度高、体内暴露量大、体内抗肿瘤药效明显,且安全窗较宽,已经展示了很好的未来开发潜力。
医药观澜:请问在研发管线方面,公司项目已获得的成绩及未来1~2年的潜在里程碑进展有哪些?
曾雳博士:在谈到未来之前,我想分享和径医药近期的一则好消息。2021年,经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主管部门审核推荐,并经过市科委专家组严格选拔、网上公示等程序,由和径医药申报的“抗肿瘤靶向药物——新型小分子EED抑制剂的研究”项目立项通过,并获得了政府的配套资助。
谈到未来的潜在里程碑,第一,靶向EED项目HJM-353片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以及多个项目在未来两年申报IND;第二,和全球性药企、生物技术公司等开展深入合作,对达到既定里程碑的项目进行共同开发或权益转让;第三,将治疗领域从目前肿瘤和免疫方向拓展到其他有巨大未满足临床需求的领域,例如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类疾病领域。
医药观澜:请问,您对未来几年和径医药的发展有怎样的规划以及期待?
曾雳博士:和径医药会继续和上海科技大学深度合作,坚持“源头创新、靶点前移”的战略,探索疾病生物学及机制,做出真正有创新价值和临床价值的新药。同时,公司将加强与大型生物医药公司、生物技术公司的合作和交流,利用整合资源和互补的优势,加速推进新药项目,造福病患。
医药观澜:您如何看待合作在生物医药创新生态中的作用和影响?您认为,行业应该如何构建和加速合作来促进新药研发效率的提高?
曾雳博士:我想以和径医药和上海科技大学的合作来回答这个问题:高校教授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探索未知,而生物医药公司往往还承担着更多的期待,太早期的创新意味着风险较高。因此,创新生态中需要有人躬身入局,做一个中间的转化环节,搭建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桥梁。和径医药和上海科技大学的转化合作正是这个角色——让高校研究和药物研发紧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上海科技大学最近也在支持创新药的临床研究,进一步促进科研和医疗的紧密融合,更好地实现“实验室到病床”及“病床到实验室”双向循环研究模式的设想。
同任何关系的建立和延续一样,好的合作是在相互尊重和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任何一方都单独无法完成的任务。合作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它需要磨合,但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继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医药观澜:请问,您对未来几年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预判是什么?在新药研发领域,您认为最具变革性的下一个突破是什么?
曾雳博士:未来几年,我预判行业会出现去同质化和资源整合两大趋势。一方面,真正有源头创新能力和商业化能力的公司将会脱颖而出;同时,协同合作将会是一个新常态。
与此同时,在我看来,新药研发领域的下一个突破会在多个领域集中出现,比如靶向蛋白降解药物、抗体偶联药物、细胞疗法、基因疗法等。不过,我认为行业人士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新药的形式创新上面,更需要从临床需求出发看待“变革性突破”。新药研发的过往案例屡次证实,即使是“老”的靶点或技术,也有希望彻底改变一种疾病的治疗现状。这不仅因为运气,更重要的是造福患者的耐心、决心,以及细致入微的工匠精神。
医药观澜:最后,作为一家中国创新药公司的 CEO,您还有哪些观点和声音希望向业界传递?
曾雳博士:传递观点和声音不敢当,在目前生物医药周期的现状下,我对自己的鞭策和督促是:第一,要敢于直面风险。生物医药创新的探索已经进入深水区,求新、求异必然会伴随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我们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和准备。第二,接受挫折和失败。真正的创新不会一帆风顺,需要披荆斩棘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如何在挫折和失败中归纳总结、增加经验值,比讲一个完美的故事更重要。第三,承认自己的局限。没有谁能事事精通,也不可能有一个公司在各个方面都是行业翘楚。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很重要,但发挥“长板效应”往往能成就更大的辉煌。通过合作取长补短,也能缓解目前行业面临的诸多焦虑。
声明:本文系药方舟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